近日,第三方機構InfoLink發布了2025年上半年全球儲能電芯出貨排名。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全球儲能電芯出貨規模240.21GWh,同比增長106.1%,并且全球出貨量前10企業首次全部由中國企業包攬。
其中,寧德時代、海辰儲能位居全球儲能電芯出貨量Top2,隨后分別為億緯鋰能、中創新航、比亞迪、瑞浦蘭鈞、國軒高科、遠景動力、鵬輝能源和欣旺達,CR10達91.2%。
該機構指出,2025年上半年,北美市場因關稅問題搶出貨、中國市場因“強配取消”搶裝、市場需求前置,整體呈現淡季不淡、旺季更旺的特點。
而從上半年中企拿下的海外訂單看,行業數據顯示,中東地區、澳大利亞、歐洲、日本等市場貢獻率接近70%,而受貿易戰和高關稅影響,來自美國的儲能訂單驟降,規模尚不足5GWh。
眾所周知,在儲能領域,磷酸鐵鋰(LFP)電池是當仁不讓的“主角”,而中國則是它的“主場”。中國憑借全球最完整、最成熟、最具成本優勢的LFP電池產業鏈,將安全、耐用且低成本的LFP電池做到了極致。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隨著國際貿易環境不確定性增加,以及國外電池企業對LFP領域的戰略轉向與加速布局,中企也面臨著新的競爭態勢與挑戰。
01
韓系廠商“蓄勢”
針對上半年儲能電芯的出貨排名,InfoLink表示,自該榜單統計以來,這是韓系廠商首次無緣Top10。2025年度或是韓系廠商市占“低谷”時刻,隨著下半年LG新能源等廠商在美儲能電芯產能的逐步釋放,多個大項目進入交付階段,2025年底或2026上半年度,預計將有韓系廠商重返Top10。
近期的市場動態似乎也在印證這一點。7月底,LG新能源宣布,其近日承攬磷酸鐵鋰電池供應項目,合同金額達5.9442萬億韓元(約合人民幣309億元)。據悉,該合同自8月1日起生效,為期三年,并可延長至七年。這一合同金額,相當于LG新能源2024年全年銷售額(25.6萬億韓元)的23.2%,成為其史上最大規模的磷酸鐵鋰電池訂單。
盡管LG新能源未披露具體客戶身份,但業界普遍推測,該訂單或與特斯拉在儲能系統方面的合作有關。考慮到LG新能源在美國本土的產能布局,此舉也被視為其借助磷酸鐵鋰技術,強化對北美市場滲透、規避貿易壁壘的重要戰略部署。
與此同時,有外媒指出,特斯拉此舉可能意在降低對中國磷酸鐵鋰電池的依賴。受美國高關稅政策影響,從中國進口電池成本顯著上升,促使特斯拉積極尋求多元化供應鏈,以保障其儲能系統及電動車型的電池供應穩定。
此前,特斯拉首席財務官曾提及,該公司為擴展儲能業務發展,需要獲取非中國供應鏈的產品。現在看來,LG新能源的訂單正是特斯拉落實該戰略的關鍵一步。
另悉,8月中旬,特斯拉已向韓國頭部電池制造商提出,電動汽車用方形電池的開發需求。若合作最終落地,這將是韓企首次進入特斯拉方形電池供應鏈體系。
此前,特斯拉電動汽車主要采用圓柱形電池,由LG新能源和日本松下供應或自產,方形電池僅用于部分車型(如Model 3、Model Y),且由寧德時代獨供。此次動作,被解讀為特斯拉在擴大方形電池應用的同時,降低對中國供應鏈的依賴。
另據7月中旬消息,LG新能源與通用汽車的合資企業Ultium Cells已明確計劃,將對其位于美國田納西州的工廠進行產線改造——把部分現有NCM(鎳鈷錳)生產線轉換為LFP電池專用產線,預計將于2027年底實現量產。
并且,LG新能源在近期的財報交流會中表示,其將繼續擴大北美的儲能電池業務,力爭到2026年底前在北美實現超30GWh年產能。
事實上,包括LG新能源在內的韓國三大電池廠商,目前均已明確布局LFP賽道,并進入實質落地階段:LG新能源已率先于今年5月實現LFP電池的正式投產,三星SDI緊隨其后,預計將于今年內啟動其磷酸鐵鋰生產線,而SK On也于近期公布了詳實的LFP產能建設計劃,這標志著韓國電池企業已形成轉向磷酸鐵鋰技術的集體攻勢,旨在打破現有市場格局、重塑全球競爭版圖。
02
韓企LFP夢難以繞開中國壁壘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韓系電池企業在戰略宣誓和產能規劃方面表現積極,但其在構建完整、獨立的LFP產業鏈方面仍面臨系統性挑戰。
目前,除LG新能源已在美國實現LFP電池的規模化量產外,其它韓國電池企業多數仍處于產能建設或技術驗證階段,尚未形成具備商業競爭力的量產能力。更關鍵的是,盡管韓企致力于推進正極材料、前驅體甚至石墨材料的本土生產,諸如浦項制鐵計劃量產球形石墨以替代中國進口,但在鋰、錳、磷等關鍵礦產加工及材料中間品環節,仍高度依賴中國的冶煉能力和供應鏈網絡。即便是LG為特斯拉生產的LFP電池,其部分核心材料仍須從中國采購。
中國在LFP電池領域已建立起從鋰資源開發、正極材料、負極、隔膜、電解液到電池Pack的完整垂直整合生態,已形成了短時間難以被他方替代的系統性優勢。
雖然在政策紅利和市場需求推動下,韓系電池企業正快速拓展儲能項目,并試圖通過構建“去中國化”供應鏈,以增強競爭力,但其產業閉環尚未真正形成,仍處于“嘗試脫離”但“未能全面繞開”中國的過渡階段。中長期看,想要真正實現LFP技術路線的供應鏈獨立,韓企不僅需應對巨大的資本開支和技術爬坡挑戰,還需面對成本控制和經濟性方面的嚴峻考驗。
因此,盡管韓系電池企業正加速在LFP電池領域的布局,并已取得一定進展,但中國在全球LFP產業鏈中的核心地位短期內依然穩固,仍是任何試圖建立多元化電池供應鏈體系的政府、機構或企業,所難以繞開的關鍵一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