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非汽車生產企業有望獲得電動汽車生產牌照的消息引發業內熱議。此舉意味著我國將放開汽車行業市場準入,非汽車行業的公司有望借此成為中國的“特斯拉”。其中,A股上市公司中,多家鋰電池產業鏈公司有望成為電動汽車生產資質的有力爭奪者。
電動汽車牌照將放開
日前,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人士接受采訪時表示,“目前相關部委正在討論向非汽車生產企業發放電動車生產牌照的政策,有望于今年底前出臺。”
事實上,工信部部長苗圩曾表示,傳統汽車生產企業由于受思維慣性、技術路徑依賴和現有資產拖累,很難有積極性發展新能源汽車。他呼吁政府要創造鼓勵競爭的環境,以促進新能源汽車的進步。
然而,我國目前仍實行汽車生產資質審批制度,非汽車生產企業要進入整車領域,要么收購車企,要么與車企合作。因此,打破審批制度,才能讓行業有足夠的競爭。
準入門檻較高
隨著特斯拉的崛起,IT企業推動電動汽車變革的成效顯著。因此,IT企業一度作為進入電動車行業的熱門“人選”。年初,一度傳聞小米將進入電動車行業。不過,雷軍已否認將造電動車的傳聞。目前,IT企業中,谷歌研發的無人駕駛汽車已經路測多年,其進入汽車行業已無懸念。蘋果、微軟、百度、騰訊、阿里巴巴、華為等企業則切入汽車電子及車聯網。
據中汽研有關人士介紹,獲批企業必須在研發領域有較大的投入,并已經掌握了包括電機、電控、電池等制造電動車的核心技術。此外,這些企業還必須具備雄厚的資金基礎,生產電動車意愿強烈。
因此,汽車零部件、鋰電產業鏈的公司獲得牌照的呼聲最大。此外,考慮到我國低速電動車爆發式增長的國情,低速電動車企業也是獲得牌照的熱門“人選”。
在數量上,中汽協人士透露,能夠獲生產電動車的非汽車生產企業可能只有兩三家。